走进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生产设备高速运转,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,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“我们的研发技术组由老中青技术人员组成,专对于生产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,帮企业打通阻碍生产的‘瓶颈’。”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董霞说,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被市场认可,是因为坚持走在精益求精的路上,从始至终坚持在科学技术创新中求变求新,在技术发展中激流勇进。
近年来,西固区充分的发挥驻区央企、军工企业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“新四军”人才技术优势和创新示范效应,不断深化“政产学研金介用”有机融合,坚定不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、产业创新、改革创新、发展方式转型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,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“产城融合”发展蓄势赋能。
西固区充分的发挥央企龙头优势,全力支持兰州石化、渤海机械等15家在区央企,立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,在建平台、抓攻关、促转化、优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,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积极推动渤海机械瞄准燃气轮机、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、天然气压差发电等6个方向精准发力,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及行业话语权,烟气轮机供货业绩和生产能力达到国内第一,今年4月完成“分转子”,逐渐增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。
支持兰州石化加快数智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智能化巡检周期从8小时降低至分钟级,通过工艺管理由线下转线%以上,AI智能隐患识别使实时预警成功率超过90%。今年2月,兰州石化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“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”。同时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扶持力度,积极协调申报重点科技项目,着力破解220千伏超高压电缆专用料、高羧基特种丁腈橡胶等方面的“卡脖子”技术。截至目前,申报2024年省级科技项目40多项,为企业组织科学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。
西固区还发挥兰州石化、渤海机械等企业研发机构的资源集聚作用,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化工产业、装备制造等细分产业链研发,形成“技术攻关—中试放大—产业化”的成果转化链。支持企业以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和重大实验项目为依托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加强合作,做好科学技术创新重点布局,强化市场走访和技术服务,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,力争2024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以上,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6亿元。
与此同时,积极地推进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院校建立“政产学研金介用”闭环研发体系,推进风洞阀门技术持续升级,组织企业参加第九届“创客中国”甘肃省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,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,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壁垒,企业申报的新型斜瓣式止回阀研发及应用省级科研课题项目,获得科技奖补资金20万元。中核兰铀以省级核燃料循环与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,开展关键技术革新研究,与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,打通了军民地企对接转化通道。
“作为西固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,我们建立地企校企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快速有效转化,切实解决了成果产出零碎、转化应用不足、科技供需脱节等问题。”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有关负责人说,学校依托特色品牌专业,对接石油化学工业、装备制造、煤化工、精细化工等产业,引导专业带头人、博士“入企入园”,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,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。2023年,学校与甘肃中科隆能环境有限公司、甘肃先锋管道制造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组织了技术服务或研发技术合作。
在西固区,还坐落着一家不被兰州人所熟知却在行业享有盛誉的企业——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。该公司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学技术创新,于今年4月成功入选全国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,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8万吨/年聚甲醛装置后处理系统一次性投料成功,实现了聚甲醛装置中关键工艺及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应用。
西固区拥有的15家科研院所实力丰沛雄厚。近年来,天华研究院与浙江大学、北京化工大学、兰州理工大学开展项目合作,围绕千万吨级炼油、百万吨级乙烯及其下游合成树脂、合成聚酯、合成纤维、合成橡胶等装置工程,开展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研制和自主创新工作,解决了蒸汽管回转干燥机等一大批“卡脖子”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研制,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。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更是厚积薄发,近年来,分别与一汽技术中心、上海交大、北京交大、浙江大学等成立了多个领域的联合实验室,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合作成立石油化工新产品联合实验室,形成了从实验室到中型试验、到工业生产全产业链的科研开发及产品转化体系。截至目前,已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30多项,申请国家专利86项,授权50项,数10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2023年,润滑油研发中心“高端变压器油开发应用”获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记者了解到,接下来西固区将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,更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积极构建“政产学研金介用”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,着力打通科研“新四军”力量转化新质生产力通道,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以强科技赋能强县域、强省会。